盛夏的蝉鸣愈发激昂智慧优配,转眼间,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节气——大暑。大暑,夏季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在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。此时正值“三伏”中的中伏前后,高温酷热、雨水充沛,是一年中日照最多、气温最高的时期,也是湿气与热气交织最为明显的时节,故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之说,形象描绘了此时闷热潮湿的气候特点。大暑时节,骄阳似火,雨水沛然,天地间阳气鼎盛蒸腾,地气升腾而云雨沛然,此乃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所言之“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”的极致呈现。
大暑三候
《咏廿四气诗·大暑六月中》
元稹
展开剩余85%大暑三秋近,林钟九夏移。
桂轮开子夜,萤火照空时。
菰果邀儒客,菰蒲长墨池。
一候:腐草为萤。大暑时节高温潮湿,枯草落叶加速分解,为萤火虫幼虫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,此时萤火虫大量孵化,成虫在夜晚飞舞发光,古人遂想象是腐草所化。这反映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奇妙关联。
二候:土润溽暑。大暑正值“三伏天”中伏前后,高温叠加频繁降雨,土壤含水量饱和湿度极大,湿热交织形成桑拿天,人体感闷热难耐,农作物则进入生长最旺盛期。
三候:大雨时行。此时暖湿气流强盛,冷暖气团交汇易形成强对流天气。北方进入主汛期,南方突发性暴雨增多,预告酷热将被雨水逐渐驱散,为立秋转凉埋下伏笔。
大暑养生原则
中医理论认为,夏天暑气大,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,在人主心,暑气伤人先伤于心,并有“中暑者,中气虚而受于暑也”的说法。暑湿之气乘虚侵袭人体,使人心气亏耗,导致中暑的发生。因此此节气以“清热祛湿,养心健脾”为养生重点。
1.少动多静,以养阳气
《黄帝内经》强调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,大暑时节应顺应夏季阳气生发的特点,适当增加户外活动。但考虑到高温天气,运动要遵循“少动多静,以养阳气”的原则,避免过度劳累和大量出汗,以防耗伤气血。适宜之选:晨昏导引,于清晨或傍晚凉爽时分,习练八段锦、太极拳、五禽戏。动作舒展和缓智慧优配,如行云流水,既能活动筋骨、畅通气血,又无大汗伤津之虞。信步林水:择绿树成荫、近水清凉之地悠然散步,令心绪宁静,体感凉爽,微微汗出即达“使气得泄”之效。轻摇蒲扇:传统摇扇非仅驱暑,更是柔和的上肢运动,能疏解肩颈,畅通心经气血。
2.静心宁神,徵音养心
心应夏,暑热最易扰动心神,致心烦意乱、急躁易怒。静坐冥想,有助于平心静气,消除暑热带来的烦躁情绪;午时小憩片刻,闭目养神15~30分钟,最能涵养心阴,平抑心火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提出了“五藏相音”学说,徵声入心,心应夏,从中医五行学说来看,徵音属火,心也属火,二者特性相契合。徵调的风格欢快,轻松活泼,像火一样升腾,聆听徵音,可引导心气平和,有助于气血运行,还可缓解心慌、失眠、烦躁等心绪不宁的症状,推荐晨起或午后小憩后聆听或轻吟如《紫竹调》《山居吟》等节奏舒缓、旋律清越的徵调乐曲。
3.五味调和,清消暑热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言:“心主夏······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”“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”。大暑饮食当以清淡、芳香、微苦、微辛、利湿、易消化为原则,兼顾养心、健脾。
增苦燥湿:苦瓜、莲子心、莴笋、芥蓝,以清心火,燥脾湿。
适酸生津:乌梅(煮水)、山楂、柠檬、番茄、酸豆角,以收敛心气,生津止渴,开胃消食。
微辛醒脾:生姜、紫苏、薄荷、荆芥,以温化中焦寒湿,振奋脾阳,助消化(如晨起含姜片或饮姜枣茶)。
甘淡利湿:薏米、赤小豆、茯苓、冬瓜、丝瓜、黄瓜、绿豆,以健脾胃,利水湿,解暑毒,粥品尤佳。
减咸少甜:过咸助心火,过甜碍脾生湿。忌过度贪凉饮冷(冰镇饮料、冰激凌损伤脾阳);忌肥甘厚味、煎炸烧烤(加重湿热);忌过饱(七八分饱为宜)。
推荐膳食
1.冬瓜薏米老鸭汤
原料:冬瓜500克,薏米50克,老鸭1只,生姜3片。
做法:薏米提前浸泡,老鸭焯水后与冬瓜、薏米、姜片同煮,文火慢炖2小时。
功效:清热解暑,祛湿健脾,滋阴润燥。
2.荷叶茯苓粥
原料: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10g、茯苓15g、粳米100g。
做法:荷叶洗净剪块,与茯苓、粳米同煮至粥熟,捞出荷叶后食用。
功效:升清降浊、健脾祛湿,适合暑湿腹泻、食欲差者。
3.乌梅山楂饮
原料:乌梅10颗、山楂干15g、陈皮5g、甘草3g、冰糖适量。
做法:所有材料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,滤渣加冰糖冷藏饮用。
功效:消暑生津、消食化积,缓解夏季食欲缺乏。
注意事项
体质虚寒者(怕冷、腹泻)慎用寒凉食材(如绿豆、苦瓜),可加生姜调和。药膳不宜过量,每周2~3次即可,日常饮食需搭配清淡蔬果。
【作者】重庆市梁平区中医院龚冬玲主治中医师
【医学指导】重庆市云阳县中医院沈德彬主任中医师、重庆市两江新区中医院王邦琼副主任医师
来源: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药政食品处智慧优配
发布于:北京市通弘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